top of page

麦秆镶嵌工艺

   “材有美、工有巧,画有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镶嵌工艺,第一次被巧妙应用到腕表的设计之上,乃由廊桥所做的艺术突破。廊桥享有该项技术的国家专利,并创作出一系列惊艳四座的不俗臻品。 

  麦秆画,也叫麦草画。它起源于民间。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国徽图案的选定,都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

【麦秆镶嵌画的鉴别】

  麦秆镶嵌工艺品差别主要在两个方面:选材和做工。选材指原材料的加工和选择。麦子秸秆收割中因为手工接触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小的破损、印痕,另有一部分天生色泽杂乱、发黄或黑,这在拼料之前都要挑选舍弃的。拼成的板料因为操作的原因也会有小部分色泽不理想或者印痕明显而不能使用。如果将这些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制图上,就会严重破坏图案的整体效果,同时经不起近处观赏,丧失麦秆镶嵌的材料优势,失去麦秆镶嵌的工艺价值。

  做工好坏更是直接影响麦秆画的最终效果。一件工艺品的价值很大程度反映在其做工水平上。粗简和精心的做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幅优质的麦秆镶嵌,必定是剪裁圆滑、流畅,熨烫的色泽自然、灵活,粘贴平整,无错位、无起皮,色泽明亮,质感韧滑,细部无呲裂、无印痕,造型准确,构图和谐,富有艺术美感。

【立体麦秆镶嵌】 

  立体麦秆镶嵌是麦秆镶嵌中的精品。

  麦秆镶嵌的表现技艺,主要在于设计构图选材用色、运刀切贴(即作画)。“作画”时,应先备各种专用刀具(如平口型、锯齿型、月牙型等)然后按图稿要求准确选定色草,上胶。取用合适刀具,在先印有图稿轮廓线的画地上,运刀切贴。

  操作起来,运刀如笔。左手捏着麦草,右手运刀切上草后,又用左手微力压紧。直切、横切、斜切,交错运用。有的细切如丝;有的粗切如指;有的成小块片用夹子贴上(小块片可谓“部件”——是先用长条麦草裱成张,然后錾成型的)。纤细的毫毛毕现,粗犷的刚健苍劲。如刺绣细腻的格调;似国画雄深的墨韵;像油画斑斓的色彩;若水彩清丽的情趣。“工笔”、“意笔”随意所出,意态盎然,各得其趣。有些画面景物,还需视题材内容,先用彩色炭精粉或水彩涂染以作底衬。间或作为“云”、“水”、“雾”、“雨”表现的。偶或以火烙焦画面草色。皆旨在加强质感。如动静远近、层次明暗、虚实浓淡等等。以求达到意想的艺术效果。立体麦秆镶嵌除大体具备麦秆平面画的内涵外。还应先将硬质物料在画面上作铺垫,然后巧妙地将半成型或成型的“部件”粘贴上去,再补于粗或细的麦秆切贴,使画面凸出如浮雕,极富立体感。

  麦杆画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当代人的环保理念;色彩以炭化(烧烫)为主,具备了百年不变易于保存的特点;它选图考究,手工精细,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飘逸时尚,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过时"之虑;它材质坚硬,粘贴牢固。   

一幅较高工艺类别的作品是由千千万万的细微片丝状麦秆组成和融汇而成,每一根细如针线或发丝的麦秆都要用剪刀剪成,还要根据其所处的画面位置和所需的色泽进行熨烫、拼粘,因此需要制作者为之付出超乎寻常的细心和耐心。麦秆画的设计制作者正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刻苦造就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艺术奇葩,因麦秆画所体现的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麦杆画,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皇家艺术品,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全凭手工完成。要经过极其复杂的技术处理,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制作秘笈不可小瞧,想模仿制作,泛滥开来,绝非易事。 

  麦杆立体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它色彩逼真,栩栩如生。绘仙女,姿态嫣然,眉目含情;描猛虎,傲啸山林,气势雄浑;形牡丹,富贵祥和,前程似锦;状奔马,惟妙惟肖,腾雾驾云…… 

bottom of page